菏泽市绘就未来三年发展前景 让市民生活在森林城市里

2018/3/5 9:46:37   来源:菏泽日报    

  生活在国家森林城市里,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菏泽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增加,更多公园、绿地建成,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新变化?

  “花城、水邑、林海”、“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本地人留恋、外乡人向往”的区域中心城市……这是菏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追求,更是菏泽人对森林城市的寄托。2月26日,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会正式发出动员令,菏泽将运用三年时间,快马加鞭、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任务。

  更多“菏泽绿”:今后3年全市每年要新造林20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标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中心任务和首要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与30%的考核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根据2015年初我市森林资源清查为10.62%),各县区更是不平衡。要按照市域森林覆盖率、市及县区城区绿化覆盖率等评价要求,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森林进城围城建设、绿色通道及生态廊道建设、森林单位创建、村镇绿化美化、农田林网建设等重点工程,今后3年全市每年要新造林20万亩。加快建设大型森林公园,提高规模档次,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草成群的立体景观,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游憩休闲场所。菏泽市区要加强中央公园、环城公园、环堤公园、万福河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打造一批规模适宜、功能齐全、景观较好的街头游园,实现居民出行500米见园目标。城区要广泛实施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破硬造绿,加强沿河、沿路和组团间绿化,宜绿则绿、见缝插绿,提高对小绿地、小公园、小广场、小停车场“四小工程”的绿化覆盖率,形成网络化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外围要利用田间地头、村庄周边广泛植树造林,加大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两侧的土地流转力度,切实加强生态走廊建设,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城市森林体系。

  更高森林质量:不能再让杨树“一家独大”

  森林健康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安全保障。我市林业基础较好,但健康度不高,杨树面积占80%左右,主导树种单一,不仅景观不优美,而且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林业病虫害防控压力大,要丰富树种。科学配置造林树种和绿化模式,注重城市绿化树种的多样性搭配,坚持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速生与长寿树种相结合,引种适合本地环境、综合性能好和具有乡土特色的绿化树,逐步替换杨树等飞絮多、污染环境、经济价值低的树种,丰富城市绿化景观。市绿化委员会编印了《菏泽市绿化植物手册》,各县区要以此为指导,根据本区域的气候土壤特色、群众需求和具体类型,提出适合自己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林种的绿化树种和搭配,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绿化工作。要创新森林管理机制。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乡、村、户四级栽后管护网络,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实行专人负责、专业养护,提高树木成活率、保存率。要改进树木保护工作。做好古树名木认证挂牌、动态监测、圈地保护等工作,有计划地培养保护一批大树,逐步形成处处有大树、有美景的城市风貌。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林地湿地征占用、林木采伐限额等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森林灾害防控,健全完善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控,保障森林资源和环境安全。

  更美森林文化: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拥抱森林生活

  大力营造城市森林文化。要坚持“大地种绿”和“心中播绿”并重,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全面普及生态知识,积极倡导生态道德,努力传播生态文化。要加快教育场所建设。以各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加快森林文化主题园、森林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湿地博物馆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大力开展全民植树增绿活动。3月份,我市将迅速掀起大规模植树增绿全民行动的热潮,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创新门前五包(包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秩序)、捐资造林、认养森林、栽植纪念林等义务植树形式,努力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记者 王 众

  新闻链接:

  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化、稳定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指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最能反映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从组织领导、管理制度和森林建设三方面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标准,在国家森林城市主要量化评价中有17个指标,涉及森林覆盖率、城市森林健康、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森林管理五大主要指标及40个分项指标。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