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牡丹对话"的土专家王洪宪

2019/3/10 20:03:16   来源:中国山东网    

  初春三月,褪去冬色的大地吐露出万物复苏的生机。在一片刚冒出新芽的牡丹种植圃里,记者见到了王洪宪。

  记者在花圃采访

  聚精会神蹲在花圃里挖土检查幼苗的王洪宪在听到我们打招呼的声音后,才恋恋不舍地拍了拍身上的土站了起来。

  和我们想象中不同,这位专家没有西装革履地站在一旁侃侃而谈,而是穿着一双沾满干土的老布鞋和工人们在地里一起筛查嫁接新苗的成活情况。

  “你们看,这棵牡丹以后能开出四种颜色的花,是在凤丹的基础上通过高枝嫁接技术形成的,现在芽儿都发出来了。等天气一暖,过上个把月就能开花。还有这种,这是芭茨拉嫁接……”

  谈起花圃里的牡丹,王洪宪一下就进入了只属于他和牡丹的世界。

  自1989年工作以来,王洪宪共参与培育了牡丹新品种350多个,芍药新品种150多个。其中,他主持培育的“春红娇艳”、“锦上添花”、“紫气东来”、“向阳红”等牡丹品种更是全国闻名。

  在他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便是1999年作为技术副组长,带领菏泽代表团在中国举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喜获得多重大奖。

  他参与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在本次博览会上荣获大奖一个,金奖4个、银奖12个、铜奖18个。

  孙景玉老人旧照

  三十年如一日,看花也是一门学问

  “我非常爱学习,但那时候家里穷没条件。”才14岁,刚上完初中的王洪宪就辍学了。在那个年代,有个初中文凭已经可以谋生了。

  他所在的王洪庙村自明代以来几乎家家种植牡丹,老师傅非常多,但当时种植牡丹的老师傅们很多不会写字。

  正是这个契机,他在百花园找到了一份记录的工作:协助孙景玉老人整理制作百花园牡丹谱。从此,他踏上了牡丹培育这条路。

  虽然有孙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但勤奋好学的王洪宪仍然格外努力。

  “刚工作的时候,我们白天工作、学习,到了晚上园里就安排大家值夜班住花棚防盗”,在谈到学习培育牡丹的时候,他陷入回忆之中:

  “那时候晚上不开灯,我就打着手电筒,回忆着白天孙师傅教的内容,对照着花盆上的铭牌对比不同品种的差异。看特征、找差异,识叶辨花,看困了就一觉睡到大天亮,第二天再听老师讲新的内容。”

  直到现在,王洪宪还保持着看花这个习惯。只要在花期,他每天早上五六点都要到百花园去“打卡”看牡丹。王洪宪自称现在是“能和牡丹对话的人”,一般牡丹出现点问题,叶子为啥发黄了,小苗怎么长不起来了,他都能给诊断个差不多。

  “不止在菏泽,天南海北,只要有牡丹花开的地方,就一定有过我的身影,这一看就是三十多年啊!” 对于看花这件事,王洪宪非常有自信。

  王洪宪和工人一起催花

  栽花如做人,踏实就好

  从记录员到了总工、公司副总,虽说多年的徒弟熬了出来,但繁重的商业交流让王洪宪感觉自己离开土地太久了,他越来越觉得不踏实。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公司副总经理的职务,组织亲友们办起了种植合作社,将脚重新踏入了他深爱的泥土。

  还是自己干着踏实!这是王洪宪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同的品种如何嫁接,什么时间嫁接成活率更高,怎么培育出更好的观赏牡丹……这便是他每天都“着魔”般琢磨的事情。

  “我们平时都特别仔细,生怕一不小心弄错,把好苗子拔了,不然的话他得心疼好一会儿。”跟着王洪宪一起种五年牡丹的田帅告诉记者:“他对待花圃里的这些花苗,就像呵护孩子一样。特别是培育新苗的时候,他真的是废寝忘食,一遍遍,不吃不喝也得较真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女儿和牡丹一起成长

  说起女儿来,王洪宪话语中略带几分歉意。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女儿毕业后他就像当年孙老带他一样,每一刻都不放过,手口相传。用女儿的话说就是‘比在学校上课还要累!’

  王洪宪花费的牡丹研究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照顾自己的女儿。在女儿自嘲道:“‘老农父亲’的亲生女儿应该是牡丹吧!”

  “一直忙工作,就是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也是谈论牡丹这个话题,俺闺女也30多了,这30年,真是欠她的太多了。” 王洪宪对记者说:“她也是当妈的人了,现在非常理解我。这不,俺闺女一边带孩子一边帮我做电商销售这块,也做的红红火火的。”

  把牡丹的色彩传进千家万户

  就在春节前,王洪宪接到厦门2019新春牡丹花展的邀请,和工人们经过短短两个月的紧张准备,3000多盆反季牡丹便成功催花。1月30日,这些催花牡丹乘着制冷车,远赴厦门。

  用他的话来说,这一辆辆车满载的不仅是花,更是心血和希望。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成千上万株牡丹花尽展百花之王的姿态,以国色天香的魅力折服了海内外游客。

  不仅要让中国知道菏泽牡丹,还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菏泽牡丹。这个萦绕在王洪宪心头多年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

  如今,菏泽牡丹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苗圃中,王洪宪看着新发的牡丹嫩芽,感慨道:“如何把牡丹产业发展好,让观赏牡丹适应社会需求,开遍千家万户,真正成为代表菏泽的响当当名片,是我最大的心愿!”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