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浸润心田 大流量凝聚伟力——2022年菏泽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2023/2/2 17:58:04   来源:网信菏泽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容易、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一年。

  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按照“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和争先进位工作总基调,推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深化理论武装 凝聚发展磅礴力量

  新春时节的菏泽大地,处处涌动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重大部署上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宣讲,市委宣讲团成员分赴各地,带动组建各级各类宣讲队伍,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积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8000余场次,受众人数约50余万人次。党的声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响彻菏泽大地。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山东省“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百姓宣讲比赛决赛中,我市六组队员与来自全省各地市和部分省直部门的115组选手展开四个类别奖项的角逐,一举获得两个一等奖,创造了近几年来最好成绩。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和实际成效。

  以“牡丹大讲堂”为载体,采取“实地调研+专家辅导+座谈交流+集中研讨”等方式创新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组织开展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8次。着力构建“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百姓群众讲故事、志愿服务遍地讲”大宣讲体系,累计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等重大主题宣讲1700余场次。组织“中国梦”系列宣讲活动比赛1200余场次,1.3万人次参赛,规模历年最大……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壮大主流舆论 正面宣传声势强劲

  2022年9月1日下午,“山东这十年·菏泽”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十年非凡征程,奋力后来居上。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例、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勾勒出一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后来居上的新菏泽。

  新华社、中国网、大众日报等17家媒体40余名记者齐聚会场,对发布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全省率先组织召开“山东这十年·菏泽”主题新闻发布会,并精心策划组织“菏泽这十年”、菏泽市“非凡十年”系列发布会,全方位展现十年来菏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变革和加快实现“后来居上”的生动实践。

  宣传就是生产力。让正能量充盈、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关键在于把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

  一年来,全市新闻报道工作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围绕党的二十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50余项重大主题、重要活动开展宣传报道,在中央、省级主要媒体发稿5000余篇,精心策划、组织撰写的《对“突破菏泽”战略的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充分肯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绩。积极争取、周密组织“天宫课堂”第三课菏泽一中地面分课堂直播活动,引起中央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强烈社会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及客户端累计刊发报道230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4亿人次。持续加大全市重点外宣品牌宣介力度,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花开盛世”牡丹文化艺术系列奖项评选、“中俄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提升了菏泽国际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疫情期间,在省市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调动宣传文化战线一切力量,聚焦一线抗疫、外地市援菏、复工复产等专题,全市各级各类媒体共发布原创稿件2.3万余篇,总点击量超过6.2亿次。

  与此同时,2022年,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加强组织谋划、加大发布力度,积极推动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共组织举办市级新闻发布活动168场,比上年增加112场,同比提升200%,取得了“回应关切、引导舆论、赋能发展”的良好成效。

  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一年来,全市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做好正面宣传引导,为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提升文明素养 思德建设全面加强

  去年8月26日,2022年菏泽市首批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30条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了首批30条内容及原创绘本(第一册)。

  记者了解到,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地落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于2022年4月中旬开展“我心中的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全民大讨论活动,16万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征集标准超6万条,近7万人参与网络投票。

  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内外兼修的文明新菏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加强思想道德引领。制定印发《菏泽市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建立道德模范礼遇帮扶机制。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教师、最美农业农村工作者的多行业、全领域评选活动,公民道德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成武县供电公司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35人当选山东好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对全市52处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全面核查整改,进一步规范管理、使用。持续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童心向党、“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推选市级新时代好少年25人,其中3人入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聚焦城市薄弱环节和市民急难愁盼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停车秩序、环境卫生等“7+3”专项治理,开展“步行全城 丈量文明”活动。深化拓展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基地、广场、一条街等阵地1.2万余处,创新探索文明实践家庭站建设,相关做法被全省推广。

  打造品牌特色 文艺文化繁荣出彩

  两夹弦《公鸡过寿》由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创演,是一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中移风易俗为题材的现代戏。该剧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是全国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戏曲作品。

  这只是我市实施文艺精品质量提升工程、繁荣文艺文化事业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文化文艺领域百花齐放,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提振了精神力量、擦亮了奋进底色。

  剪纸《黄河情》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仅有8件。赋能城市品牌打造。成功举办“花开盛世”2022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其中,文化艺术类4项大赛共收到中外参赛作品近4万件,赛花会和牡丹文化艺术大展通过新华社、中新社及23个国家360余家海外媒体,以英、日、韩、泰等9种语言向世界推送大赛盛况。擦亮“书画之乡”文化品牌。持续提升创作水平,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利用长期陈列与短期展览、线上线下、专业与普及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典藏作品、专题创作等各类线上线下展览。落实“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建成省级手造展示体验中心1处、市级3处、县级4处,建成手造销售专区31处,市县两级认定非遗工坊71个。举办2022“山东手造·创艺菏泽”非遗购物节和2022“山东手造·创艺菏泽”品牌产品直播节,销售500余款手造精品。在第三届文博会和鲁班杯大赛中分别荣获“优秀展区”“十佳展示体验窗口”“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和5个奖项。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同心唱响时代奋进凯歌,汇聚起千万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讲好菏泽故事,传播菏泽声音,展示菏泽形象。今天的菏泽,正处于加快后来居上的历史关口,置身在大发展大提质的火红创业时代。未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一如既往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讲好菏泽精彩故事,讲出牡丹之都的厚度,传递大美菏泽的温度。

编辑:张敏敏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